美国利用丹麦情报部门监听盟国领导人事件综述
发布时间: 2021-07-08 浏览次数:

据丹麦广播公司5月30日报道称,丹麦国防情报局一个工作组在2015年5月完成的代号为“邓哈默行动”的绝密调查显示,在2012至2014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在丹麦国防情报局配合下,利用丹麦的海底互联网电缆登陆点,监视(监听)德国、法国、挪威、瑞典、荷兰等国政要短信和电话通话内容。消息一出,国际舆论哗然,涉事各国纷纷要求美国和丹麦做出解释。

   

微信图片1.jpg


    一、事件经过

受2013年“棱镜门”事件的影响,丹麦国防情报局(FE)2014年启动了一项代号为“邓哈默行动”(Operation Dunhammer)的秘密调查,该调查组成员由4名情报人员、黑客和分析师组成,任务主要是调查本国情报机构与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合作关系,调查报告于2015年完成。但是拿到了报告的丹麦国防情报局却没有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而是对各方都守口如瓶。直到2018年,丹麦国防情报局才向监管情报部门报告此事。随后,丹麦成立了一个由司法部长赫克卢普、国防部高官、5名议员和3名法官组成的独立调查委员会。2020年10月,独立调查委员会对外发布声明:“邓哈默行动”的调查报告涉及机密信息,因此不予公开;但证实国防情报局曾泄露丹麦公民隐私,时任丹麦国防情报局局长托马斯等人立即停职,时任丹麦驻德大使托马斯·安瑞克尔也被召回国接受调查。
尽管该报告仍处于保密状态,但丹麦广播公司通过采访9位了解“邓哈默行动”的匿名人士,5月30日曝光了丹美两国情报机构合作的细节。根据“邓哈默行动”的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至2014年间,美国国安局利用与丹麦情报部门的合作关系,借助在丹麦的互联网设施,监听瑞典、挪威、法国和德国等国高级官员,其中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现任德国总统、时任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德国时任反对派领导人施泰因布吕克,以及法国、瑞典、挪威等国领导人。除此之外,丹麦情报机构还帮助美方监视丹麦外交部、财政部以及一家丹麦武器制造商,以确保丹麦从美方订购军用飞机,而不是从欧洲其他国家。   

    二、各方反应

面对这一政治丑闻,欧洲媒体、政府、政要均表达了强烈不满。涉事各国态度较为强硬,认为此做法不可接受,纷纷要求美国和丹麦做出解释。但美国和丹麦拒绝正面回应此事(可能也无法做出回应,毕竟是自己做出令人不齿的事),只是以官方性的回答敷衍了事。

(一)德国

作为被监听者之一,德国总理默克尔5月31日在德法共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就此事表示,德国很久之前就与美国情报部门就监听一事进行过沟通,德方希望美方做出澄清的态度没有变。她表示相信盟友会基于彼此之间的信任给出解释。
6月1日,德国联邦议院议员亚历山大·库里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严重的背叛,美国和丹麦必须做出解释。库里茨表示,此次被曝光的监听事件是一桩“绝对的丑闻”,丹麦和美国作为德国“最亲密的盟友”,这样的监听丑闻将严重破坏互信。  

微信图片2.jpg

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马克龙


(二)法国
据外媒报道,5月31日,法德两国举行了联合部长级视频会议。会后,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共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对监听一事发表了看法。马克龙表示,美国对盟国进行监视、监听的做法是不可接受的,欧盟国家间出现这种情况更不能被接受。因此,法国要求丹麦和美国就媒体所做报道提供所有相关信息并做出解释。
5月31日,法国负责欧洲事务的国务秘书克莱芒·博纳在接受法国新闻台采访时表示,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丹麦国防情报局监听欧盟领导人一事若证实为真,其性质“极其严重”。
(三)美国
6月1日,美国白宫发言人卡琳·让-皮埃尔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监听丑闻时表示,“2014年,美国对自己在海外的监听方式进行了全面审查,时任总统奥巴马发布了行政令,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的监听方式。美国将继续通过国家安全局与欧洲盟友展开合作,并回应一切质疑。”  

微信图片3.jpg

 白宫发言人卡琳·让-皮埃尔


(四)丹麦
据丹麦通讯社6月2日报道,丹麦首相梅特·弗雷泽里克森当天对媒体表示,丹麦和欧洲盟国的对话通畅。她认为丹麦不需要“修补”与包括法国和德国在内的盟国的关系。她还表示,(美国)不应该对盟友进行系统性的监控。  

微信图片4.jpg

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


(五)瑞典
5月30日晚,瑞典国防大臣胡尔特奎斯特回应美国通过丹麦监听盟国领导人一事时表示,瑞典无法接受亲密盟友之间如此监听行为,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5月31日,瑞典外交大臣林德接受瑞典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她将持续关注此事,瑞典政府“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弄清楚监听事件究竟发生了什么 ”。
(六)挪威
据媒体报道,挪威首相索尔贝格6月3日与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在谈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认为针对亲密盟友的间谍活动是不可接受和不必要的。另外,经挪威首相索尔贝格本人证实,当天挪方召见了美国驻奥斯陆大使馆的官员会面,以跟进“监听门”事件。   

    三、丹麦为何成为美国监听他国的“帮凶”

实际上,美国与丹麦情报部门之间的合作由来已久,双方都从中获益。丹麦《周末报》更是用调侃的语气形容丹麦和美国的关系,“丹麦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五眼联盟’(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五国情报机构组成)的非正式成员”。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丹麦是唯一一个既是北约成员,又是欧盟成员的北欧国家。丹麦地处北欧咽喉要道,南与德国接壤,北与挪威、瑞典隔海相望。连接荷兰、英国、挪威、瑞典、德国的海底互联网光缆有多个关键登陆站建在丹麦境内。因此,当美国国安局考虑在北欧设立收集欧洲大陆数据信息的地点时,丹麦自然而然成为首选。
(二)长期的合作传统
美国国安局能够肆无忌惮地利用丹麦作为对欧洲进行间谍活动的“前哨”,这要归功于两国情报部门之间长期以来的合作传统。据丹麦报纸《柏林斯克》披露,美国和丹麦之间在1997年达成了一项非常特殊的协议: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丹麦国防情报局,获得从通信电缆访问原始数据的权限。据媒体调查发现,此次“监听门”事件,美国是在丹麦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在海底互联网光缆上布设了丹麦国防情报局的窃听系统,但是数据分析是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做的。由此看来,这是典型的分工协作。
(三)丰厚的利益回报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丹麦之所以心甘情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充当美国的“帮凶”,是因为丹麦从中也获得了丰厚的利益回报。在美国的帮助下,丹麦国防情报局在哥本哈根东部的阿迈厄岛南端的Sandagergrd建立了一个大型数据处理中心,以帮助两国情报机构都能够利用美国网络监控截获的通信信息。如此一来,不仅丹麦情报部门能够获取高质量的美国情报,同时还能增强丹麦在“华盛顿的政治影响力”。

    四、影响分析

(一)给原本脆弱的美欧互信关系再次带来沉重打击
此次并不是欧美之间首次曝出“监听门”事件。2013年,美国防务承包商前雇员斯诺登向媒体披露了美国对盟国实施的大规模监听项目,这引发欧盟内部对跨大西洋合作的安全和隐私问题产生巨大争议,并直接导致欧美双方在跨境数据传输等问题上的合作终止。此次事件的曝光说明美国对盟国的间谍活动在“斯诺登事件”后并未停止,暴露了美国持续监听欧洲以维护自身利益的霸权主义心态。尽管美欧国家现在还维持着表面上的盟友关系,但其实这段关系早已出现了裂痕,而本次曝光的“监听门”则会让美欧之间的裂痕更深,信任再度削减。
但从另一方面看,此次监听丑闻曝光后,涉事各国只停留在从外交辞令上谴责这一卑劣行径,并未采取实施制裁、关闭使馆、到联合国安理会进行控诉等实质性的措施。由此可见,欧盟各国在对美关系方面还保持相对克制,还不想与美国真正“撕破脸皮”。
(二)给即将召开的美欧系列峰会蒙上一层阴影
按照计划,美国总统拜登将于6月11日至13日出席在英国康沃尔举行的七国集团(G7)峰会,并在6月14日前往布鲁塞尔参加北约峰会,开启其就职以来的首次欧洲之行。此次出行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重建跨大西洋互信与合作。欧洲媒体分析认为,此次“监听门”事件曝光,对拜登访欧之行无疑蒙上了阴影,将给双方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跨大西洋数据传输协议等谈判增加更大难度和不确定性。
(三)给中国5G技术进入欧洲市场带来可能的机遇
长期以来,美国一方面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肆无忌惮地对世界进行大规模、无差别的窃听窃密,另一方面又以所谓的“国家安全”为由,对他国合法经营的企业进行无理打压。美国不断向全球各国造谣“使用华为5G技术和设备不安全”,尤其向欧洲各国施加压力,阻止其购买和使用中国5G技术设备。在美国的怂恿和挑唆下,欧洲对华实施制裁、冻结“中欧投资协定”。然而,此次“监听门”事件曝光狠狠地抽了美国政府一记耳光,“贼喊捉贼”的伎俩再次说明了美国打压中国5G技术是别有用心。欧洲各国通过此次事件,可以更加清楚地看清美国为了自身利益不惜出卖盟友的丑恶嘴脸,重新审视对华关系和中国5G技术,从而给中国5G技术进入欧洲市场带来可能的机遇。

   

    (来源:综合新华网、凤凰网、澎湃新闻、环球网等相关文章)